【十所百位黨員故事】楊葉謹 | 一個人 一輩子 一艘“船”
建黨百年歷史長河,
涌現(xiàn)無數(shù)動人故事。
十所承軍工報國使命而生,
經(jīng)歷多少崢嶸歲月。
近期,微視點推出“重溫初心·百位黨員故事”專欄。用中電天奧(十所)的百位黨員故事講述我們在黨的領(lǐng)導下拼搏奮進的歷史,分享砥礪前行、自強不息的故事,重溫那顆矢志不渝的軍工報國初心。
楊葉謹,黨齡46年
從六朝古都到天府之城
從少年到白頭
這一過,就是一生
1964年9月,剛剛從南京工學院(東南大學前身)畢業(yè)的楊葉謹不會知道,就在這一年,他與成都、與十所結(jié)下了一輩子的緣。
從江南到西南,從學生到軍人
1964年,22歲的楊葉謹從南京工學院無線電專業(yè)畢業(yè),經(jīng)學校推薦后,根據(jù)國防科工委的統(tǒng)一安排,楊葉謹和他們班上的6個同學一起被分配到十所。楊葉謹是地道的南京人,對于成都這個陌生的地方,楊葉謹當時心里面只有一個想法,那就是“成都離南京有2000多公里,這也太遠了吧?!碑斈?月,楊葉謹和同學們就踏上了前往成都的火車,那時火車還無法直達成都,必須要在西安中轉(zhuǎn),經(jīng)過了3天3夜,他們終于到達了成都。
1964年,那時十所屬于部隊建制,當時的政策要求大學畢業(yè)的同志要下連當兵,因此剛到所里的楊葉謹就加入到54軍 130師 389團9連當兵。這是一支參加過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(wèi)反擊戰(zhàn)的光榮部隊,他還清晰地記得部隊當時是駐扎在樂山市犍為縣。在當兵期間,印巴沖突正處于白熱化階段,楊葉謹所在的部隊也接到了前往西藏的通知,每個人都準備好了前往邊境的物資,只等一聲令下。但快要上戰(zhàn)場時,成都軍區(qū)考慮到他們是高等院校畢業(yè),應該到科研生產(chǎn)崗位去發(fā)揮更大的作用,因此,楊葉謹在當兵的第十一個月就回到了所里。
(1965年5月21日 楊葉謹拿到了轉(zhuǎn)業(yè)軍人證明書)
用楊葉謹?shù)脑捳f:“十一個月的部隊生活,雖然不長,但還是很鍛煉人,學習到的東西也影響我一生?!?/p>
1965年,楊葉謹回到所里后就投入到了科研任務(wù)。說到任務(wù),他的眼睛一下子明亮起來。文化大革命時期,科研工作基本上癱瘓了。但在1968年,當時所里接到部隊的緊急任務(wù),需要完成兩個電臺的研制,任務(wù)非常緊急,其中一項需要在三個月內(nèi)完成。由于當時研究室科研生產(chǎn)沒有恢復正常,所里為此臨時成立了突擊隊。三個月時間內(nèi)突擊隊順利完成了某電臺任務(wù),時任所長鐘尚清告訴突擊隊:“你們帶著咱們的東西,拿到北京去給領(lǐng)導們看看?!?/p>
楊葉謹和同事一起帶著電臺坐火車前往北京,火車上的人特別多,電臺在當時屬于保密的產(chǎn)品,這就讓楊葉謹坐在火車上也不敢放松一刻。由于火車上人太擁擠,思想高度集中,只好在西安休息一晩。楊葉謹一行兩人就在火車站周圍找了一家旅店(那個時候旅店也不好找),房間是通鋪,十幾個人并排睡一張通鋪上,他們就把電臺放在兩個人的中間,拿被子蓋上。在這樣的一路“呵護”下,電臺終于帶到了北京。
后來,楊葉謹參與研制的這兩項電臺,都順利批產(chǎn),回憶起自己參研的兩個成果都順利轉(zhuǎn)換為產(chǎn)品,楊葉謹?shù)哪樕下冻隽俗院赖纳袂椤?/p>
(1984年 十所工程隊在渭南航天測控站)
一艘搖晃的船 一段不可忘卻的歲月
遠望2號遠洋航天測量船是我國第一代綜合性航天遠洋測控船,主要承擔我國航天飛行器的海上測量、控制、通信和打撈回收任務(wù),是我國航天測控網(wǎng)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楊葉謹在1985年參與研制的185船載微波統(tǒng)一測控系統(tǒng),就是安裝在遠望2號測量船上。他十幾年來18次赴遠望2號航天測量船參加系統(tǒng)安裝、聯(lián)調(diào)、標校、校飛和維護,三次隨遠望2號航天測量船赴西半球、赴南太平洋執(zhí)行同步衛(wèi)星發(fā)射測控仼務(wù)。
(1988年 楊葉謹在“遠望二號”航天測量船留影)
可以說遠望2號遠洋航天測量船是楊葉謹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角。在這艘船上,有“咬咬牙就過去”的堅持,有“苦中作樂”的灑脫,更有“成長”的喜悅。
楊葉謹至今都還記得出海的場景,連同船員、技術(shù)保障人員500多人在這艘船上生活工作,船上的資源和空間都特別有限,生活條件十分艱苦。
那時候,最緊缺的應該就是淡水了。楊葉謹說,一上船就給大家發(fā)一個桶,后來才知道每個人兩天才能分到一桶20斤的水,到時間后大家要排隊去取。而這20斤的水包括了洗漱、洗澡、洗衣服等所有的生活用水,所以大家在船上最多洗一下澡和貼身衣物。吃就更不用說了,前兩個星期還能見到青菜和水果,到了后面就基本只有豆類和肉類了。
而出海時,最擔心的就是遇到大的風浪。1994年12月執(zhí)行東方紅三號任務(wù)返航途經(jīng)馬里亞納海溝時整整36小時與惡劣海況搏斗還記憶猶新。海上風浪大作,周圍很多小漁船都被風浪打翻。船也晃得非常厲害,杯子、碗筷、各種生活用品摔得到處都是。船上通知大家晚上把救生圈放到自己床邊,在包里裝好餅干、淡水、手電筒等物資,如果廣播有通知,大家就立即起床,到救生艇上去。好在經(jīng)過了一夜的顛簸后,風浪漸小。
條件雖然有限,但大家也會在艱難的生活中“苦中作樂”。正是“這艘船”,帶著楊葉謹跨越過赤道,橫跨過東西半球;船上會制作專屬的印章,在過赤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時,為大家蓋章紀念。楊葉謹那時在船艙的宿舍中掛了一張世界地圖,每到一處,便標記一處。
(1994年 楊葉謹隨“遠望二號”航天測量船執(zhí)行任務(wù)途中經(jīng)過赤道留影)
那時的突發(fā)奇想,到后來成為了珍貴回憶的一部分。
2012年12月31日,楊葉謹從十所退休了。2019年4月28號,我國第一代航天遠洋測量船“遠望2號”測量船在圓滿完成41年海上測控和衛(wèi)星長期管理任務(wù)后,正式退出海上測控序列,被中國衛(wèi)星海上測控部贈予江陰,開始了嶄新的征程?!斑h望2號”測量船停靠于鰣魚港碼頭,成為愛國主義教育新基地和科普教育新平臺。如今,楊葉謹和“遠望2號”都已告別了工作崗位,但曾經(jīng)那段并肩作戰(zhàn)的歲月,卻早已融進了他們的人生之中。
編審 | 黃庭柏 編輯 | 鄭夢雨